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西省“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
實施意見和江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及工業園區產業
發展導向目錄的通知
贛府廳發〔2006〕50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江西省“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和《江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及工業園區產業發展導向目錄》已經省政府原則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遵照執行。
江西省“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國家發改委令第40號)精神,“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快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建設創新創業江西、綠色生態江西、和諧平安江西,努力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要性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一項重要舉措,對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引導社會投資,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充分認識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時間發展改革的主要任務,建立責任制,按照本實施意見的要求,狠抓落實,合理引導投資方向,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防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財稅、信貸、土地等相關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嚴格執行技術、質量、安全、環保等行業準入標準,切實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全新格局。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與原則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創新創業江西、綠色生態江西、和諧平安江西,著眼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經濟國際化和市場化,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鼓勵和支持發展先進生產能力,加快重大產業項目開發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全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根本轉變,增強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遵循:市場調節和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原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原則;有利于推動全民創新創業的原則;促進一、二、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的原則。
(二)調整目標
1?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到2010年,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三次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19?0∶47?2∶33?8調整為13∶52∶35。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服務業的層次和占全省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
2?產品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到2010年,全省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保持較大幅度增長。全社會R&D經費(研發經費)占GDP的1?2%,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0%;工業設備技術水平達到國內中等水平;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顯著提升;服務業整體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
3?產品質量結構有新的突破。加快建設創新體系,實施名牌戰略,力爭培育年銷售額超億元的名優品牌產品100個;超10億元的名優品牌產品30個以上;爭創300個江西名牌產品,其中20個全國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競爭能力和影響力的名牌產品。
4?產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到2010年,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實力雄厚、主業突出,在國際國內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力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達到10家以上;發展一批“專、優、特、精”的中小企業,培育形成30個左右主導產業產值占園區總產值的比重達70%以上的特色工業園區,全省工業園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0%以上。
5?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至2010年全省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各類污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推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模式,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0%,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30%,重點培植100家清潔生產示范企業,推動清潔生產工作由點到面開展。
三、江西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和任務
(一)進一步優化農業結構,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按照“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后勁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提高全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鞏固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搞好土地整理,大力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使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生產布局,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強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等特色產業,力爭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的比重提高到65%,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提高到65%;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能力,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推廣,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以培育特色農業為重點,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名牌產品,著力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推進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構建快速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按照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的要求,加快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和相互銜接,發揮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全面提升綜合交通運輸能力。繼續以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快鐵路建設步伐,完善全省整體路網結構,全面提高公路網和鐵路網的通達深度和等級水平;積極發展航運,加快形成以九江為龍頭,以鄱陽湖水系航道為脈絡的干支直達、江海聯運的水運網絡;加快完善機場設施,提高機場吞吐能力,形成完善的航空服務體系。
建設安全可靠和穩定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堅持節約優先、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合理布局、保障安全,不斷優化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繼續加強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建設,合理增加火電、有序開發水電、積極發展風電、努力推進核電,著力優化電源結構,加強電網建設,優化電網結構,提高輸變電能力和水平;加強煤炭資源勘察,加大礦井改造力度,強化安全生產措施;加強油氣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利用,加快實施天然氣入贛工程,積極扶持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鼓勵石油替代資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
建設調控有力的水利保障體系。以節約保護、綜合利用水資源和確保防洪安全為重點,穩步推進水利建設。加強重點水利樞紐、主要堤防和分蓄洪區的建設,不斷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開發和節流并重,合理利用水資源,逐步構建全省水資源總體配置網絡和區域型供水配置網絡,提高抗旱能力;實施節水增效示范項目,加大人畜飲水工程和灌區節水改造步伐。
加快信息化進程,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著力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三網融合”,不斷擴展信息服務覆蓋面,加快全省政務信息化、企業信息化、公共服務信息化和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
(三)加快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在發展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的原則,在著力壯大工業規模、提高工業占經濟比重的同時,不斷調整結構,優化布局,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構建原材料工業、加工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
集中力量培植和壯大六大支柱產業,建設十大產業基地。以進一步擴大開放為突破口,努力加大有效投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加快規模擴張。突出優勢領域,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一批高成長性的骨干企業,促進六大支柱產業發展壯大。力爭到2010年,六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30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0%以上,重點建設在中部地區乃至全國有影響的銅、有機硅、鹽化工、氟化工、汽車、數字顯示和現代家電、鎢和稀土生產加工、特色陶瓷開發加工、中藥現代化、服裝鞋帽等十大產業基地。
依托資源稟賦,大力發展重大基礎工業。堅持市場化運作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嚴格和完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準入管理,加強礦產開發項目核準管理,推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加大基礎性地質、戰略性礦產、緊缺礦種和礦山接替資源的勘查力度,增強礦產資源保障能力,尤其注重加強銅、巖鹽、螢石、鎢、稀土等優勢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和資源整合,大力發展重大基礎工業,著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增強高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發、孵化和產業化,力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航空航天、軟件產業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同時,加快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擴散和滲透,以提高效能為重點,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生產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水平。
(四)加快發展服務業,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順應需求結構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全面推進全省服務業的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步伐。加快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大力培育計算機服務和軟件、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文化傳媒、中介服務、房地產及會展業等現代服務業,積極拓展新興服務領域,構筑“多層次、高增值、強輻射、廣就業、機制靈活、開放度高”的現代服務業體系。要加強保護、利用和優化整合各類旅游資源,大力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體系建設,高起點建設精品旅游線路;重點建設規模大,集散能力強、功能齊全的現代物流園區,積極發展多式聯運、大型超市、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和營銷方式,構建安全、便捷、暢通、高效的現代商業流通體系;加快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增強金融服務功能,有序發展會計、審計、律師、公證、資產評估和信用擔保服務,培育有較大潛力的戰略策劃、經紀代理、投資顧問、形象設計等專業服務,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圍繞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體育健身、衛生保健等領域拓展服務功能,大力發展家政、維修、安全保衛、環境衛生、養老托幼、醫療保健等社區服務。
(五)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綠色生態江西。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利用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以緩解資源約束和加強環境保護為目標,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法制建設和加強監管為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有效體制和長效機制。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資源開采、資源利用、廢物產生、再生資源產生、消費等五個重點環節,突出工業、能源、交通運輸、山江湖、流通消費等五個重點領域,抓好大中城市、鄉鎮農村、工業園區等三個重點區域,大力推進節能、節材、節水、節地和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六項重點工作。通過示范和加強推廣,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典型企業,建成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園區,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節約型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有效緩解資源環境約束,使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更趨合理,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六)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升產業總體競爭力。圍繞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積極推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配置,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建立和完善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合作互補型產業組織結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大型企業發展,以大開放的思路,以現有中央和省屬大型企業為依托,圍繞產業集聚、產業升級、技術進步,通過裂變擴張、上市嫁接、合資合作、兼并重組、產業延伸、協作配套等多種手段和途徑,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積極培育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關聯度大并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骨干龍頭企業,到2010年力爭江西銅業年銷售收入超300億元,新余鋼鐵、江鈴集團、九江石化、萍鄉鋼鐵超200億元,新增5家超100億元的企業。充分利用我省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特色農產品資源,積極發展“專、優、特、精”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產業延伸、產品配套、生產流通等方面形成分工協作關系,提高生產專業化水平,促進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七)加快產、學、研創新體系建設,爭取關鍵技術有重大突破。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努力構建以企業為核心,以人才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運行機制靈活的科技創新體系。把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大力促進核心企業普遍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在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適用技術的同時,加強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重點加強對促進全省產業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具有主要作用的共性技術和行業關鍵技術的重點攻關,力爭取得重大突破。
共性技術方面:包括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信息技術、重大設備成套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精密和超細微加工技術、分離技術、新型材料的制造和應用技術、高分子材料的應用技術、生物工程技術、仿生應用技術、環境保護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高效節能技術等等。
行業關鍵技術:汽車工業重點加強新款車型、新型發動機及重要零部件的自主開發;航空工業重點加快對現有主導型號產品的改進改型;鋼鐵工業重點加強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污染治理、資源綜合利用、自動控制和在線檢測等技術的開發;機電工業主要以自主研發和推廣高精度數控技術、數顯技術、微電子技術為重點,增強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和配套能力;中成藥和生物醫藥產業主要加強研究先進的栽培、提取、純化和制劑技術,重點開發一、二類新藥、新型保健品、基因工程治療藥物等;食品工業重點加強基因工程技術、真空濃縮技術、冷凍干燥技術、微波技術、膨化擠壓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化學工業重點加強新型催化、新型分離、節能及環保技術的開發,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建材工業主要加強新型聚合物、玻纖及其增強制品、新型節能墻體材料的研發生產;紡織工業重點加強新型功能纖維和產業裝飾用面料的研發;陶瓷工業主要提升陶瓷成型技術水平,加強陶瓷新材料技術的研究。
(八)加強特色工業園區建設,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各地要依托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上下聯動的原則,按照產業集群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尤其要強化對工業園區的政策引導,以提高產業集中度為重點,重點支持工業園區特色產業鏈延伸配套,形成產業集群的關鍵項目,著力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推進產業鏈式延伸,企業集群式組合,資源循環利用,提高工業園區的投入產出水平,加快建成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配套程度高、商務成本低的高成長型特色工業園區;按照產業發展的經濟特性,以特色工業園區為依托,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進一步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形成全省分工合理、主業突出、比較優勢得以發揮的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政策保障機制
(一)《江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及工業園區產業發展導向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是基于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劃以及全省實際情況制定的,具有導向性、時效性、指導性和科學性。是引導投資方向,政府管理投資項目,制定和實施財稅、信貸、土地、進出口等政策的重要依據。
(二)本《目錄》由鼓勵、限制和淘汰三類組成。目錄未列明的產業和項目,除國家和省政府另有規定者外,均屬允許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允許類不列入《目錄》中。
1?列入本《目錄》的鼓勵類發展產業和項目,政府有關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引導企業、金融部門和社會資本增加投資,加快發展,按照《國務院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要求,給予相應的扶持和服務。各級發展改革委、經貿委、質量監督、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科技、外經貿、財政、金融、保險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合作,嚴格執行投資項目審批管理規定,特別是在項目核準、土地供應、信貸支持、外匯管理、專項資金扶持等方面應給予優先安排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2?列入本《目錄》淘汰類的項目,禁止投資新建。對已建成企業,各級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要依據《國務院關于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05〕40號)有關規定執行,屬責令其停產或予以關閉的企業,要采取妥善措施安置企業人員、保全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屬一定期限內淘汰、關閉、停產的產業和項目,有關部門要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淘汰,對違反規定者,要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和有關領導的責任。
(三)本《目錄》由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政府有關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訂和適時修訂并公布。
(四)本《目錄》原則上適用于我省境內的各類企業。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按照國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執行。淘汰類適用于外商投資企業,執行中的政策銜接問題由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外經貿廳研究協商解決。
(五)本《目錄》中的工業園區產業和項目按照產業集群的原則和準入條件,依法律法規,規劃建設進入工業園區。
(六)本目錄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下次修訂目錄公布之日起自行廢止。原發布的《江西省重點行業、重點產品及工業園區發展導向目錄》(贛經貿產業〔2003〕34號)同時廢止。
(七)本目錄由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解釋。 |